撰稿 | 墨色
审校 | 千山
马斯克早早在推特为即将于9月发布的Optimus(“擎天柱”)“造势”,将网友的期待值再一次拉高;雷军“抢先一步”,在小米发布会上推出CyberOne(“铁大”),并与之互动,让人形机器人与“雷军谈低谷期”等关键词成为当晚微信朋友圈最热的词汇;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人形机器人或唱歌或表演,愣是在一众款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机器人总动员”中“杀出”一条路,引起观众驻足观赏,并频频登上新闻头条…
大佬们的入局,点燃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热情,“人形机器人风口已来”“人形机器人的万亿级蓝海市场”等言论层出不穷,讨论声不绝于耳。
看到这些,不禁让人好奇:人形机器人真的要走进人类生活了吗?人类为什么需要人形机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人形机器人?
在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中,石黑一雄创造了一个克拉拉形象,定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她能够接受并且融合她所看到的身边的一切。”,热爱观察和学习,具有成熟的理解力,甚至能够“自主思考”,守信用——因为和乔西有了约,便拒绝其他小朋友的示好,执着地等待乔西的到来——“我们约好了的。”
她拥有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甚至是那些人类都不具备的……
人形机器人要多好才能够走进人类,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假如将克拉拉作为标准上的一个刻度,按照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来看,距离人类遇见“克拉拉”还需要多久呢?
人形机器人,新的风口?
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将它从“黑科技”行列炒热并带进赛道,马斯克“功不可没”。创办特斯拉,一举将汽车带进电动化时代;发射SpaceX上太空,开启航天事业商业化新征程……
无疑,马斯克是个善于制造话题甚至风口的人,而当他将目光瞄向人形机器人后,资本的目光也跟着转过来了。
2021年8月19日,马斯克在首届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提出将推出人形机器人—— Optimus(“擎天柱”),旨在从事重复性高、单调枯燥的危险工作。并扬言“未来要让机器人进入家庭”。
特斯拉公布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概念图(图片来源:网络)
声音一出,一片哗然,科技爱好者、媒体纷纷热议。而在资本层面,人形机器人股价一路上涨,甚至带“火”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发展。
今年4月,马斯克又在强调,Optimus是特斯拉2022年最为重要的产品开发项目,甚至超过汽车,并将在2023年“适度量产”。
因此,当马斯克不久前预热擎天柱原型机将于9月30日举办的第二届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发布亮相时,网友早已摩拳擦掌、翘首以待,想看看擎天柱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让马斯克可以“豪言”说出将适度量产?
但出乎意料的是,还没有等来特斯拉的“擎天柱”,却先等来了小米的Cyber One,又称“铁大”。
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 One(图片来源:小米官网)
8月12日,在小米发布会上,当Cyber One“手捧”一枝花,慢腾腾地走向雷军,并与之互动时,发布会的热度达到顶点。因为在这之前,小米似乎并未向外界透露过要“造”人形机器人的想法。Cyber One是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身高为177厘米,体重达52千克,符合一个成年人类的标准形象。
雷军表示,Cyber One是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除了能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外,四肢强健、动力峰值扭矩300Nm等四大技术能力外,还可感知人类情绪;对真实世界三维虚拟重建。
CyberOne的性能介绍(图片来源:小米官网)
此外,雷军还表示,集团自动驾驶部门的很多技术,也应用在CyberOne上,构成了仿生机器人的“大脑”。
谈到此处,不禁想到,特斯拉的擎天柱似乎走的也是这个线路。马斯克曾表示,擎天柱将复用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有望采用特斯拉FSD的计算模组和方案。“想要解决自动驾驶问题,需要先解决真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按照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造人形机器人,似乎心思不仅仅只在机器人,更大的布局似乎与车逃不开联系。
车企造人,意在车还是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将成为车辆发展的终极目标,正不断成为人们的共识。
2021年8月,在百度世界大会2021上,李彦宏提出“汽车机器人”概念,称未来汽车进化的方向是按照汽车机器人的方向进化。让汽车与机器人的边界开始交融。而车企开始“造人”,也不再是新鲜事。特斯拉自不必说,小米虽不是车企,但也已明确了造车计划,并已组建超过500人的团队专注打磨自动驾驶,剑指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此外,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中的小鹏,在去年9月推出了四足机器马“小白龙”,搭载了小鹏汽车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拥有“视觉+激光雷达”的感知系统,可自主运动。并且,今年7月,小鹏汽车表示旗下生态企业“小鹏鹏行”获得由IDG资本领投,小鹏汽车等股东跟投的超1亿美元的A轮融资,官方表示这是近两年来中国较大的仿生机器人单笔融资。
李小鹏更是表示,“将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相信智能汽车跟智能机器人将会产生1+1>2的效应”。如果早前人们还觉得小鹏“造人”,就像造飞行汽车一样,只是“副业”或噱头,那么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似乎证实,小鹏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小鹏鹏行机器马(图片来源:小鹏鹏行官网)
其实,从底层技术层面来说,智能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在多方面是相通的。对于智能机器人来说,不管是ToC场景的扫地机器人、导购机器人,还是ToB场景的仓储物流机器人AMR、AGV等,在移动时所涉及的地理位置重构、路径规划、导航、视觉传感,以及算法等方面,与汽车的自动驾驶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二致。只是,汽车的自动驾驶是行驶在马路上,场景更为复杂,对于技术性、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难度更大、周期更长。
于是,选择较自动驾驶难度较低,更容易生成产品的智能机器人来作为漫长攻坚战中的“先行队伍”,似乎成为更多车企的优先选项。既可以进行原始的数据积累、技术迭代,又可以宣扬自身的自动驾驶品牌,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小米的人形机器人,“品牌秀”的成分更多一些。
或许在这场热闹中,“人”不是重点,但回顾其发展史,会发现,人形机器人还是在一步步走向人类的。
人类近百年的人形机器人之梦
关于人形机器人,或许大众更为熟悉的是爱而不得的“剪刀手爱德华”,或《西部世界》中具备觉醒意识,想要绝杀的机器人形象,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已经是比较“成型”的人形机器人形象。就像现实中很多科技产品都可以在早期的科幻作品中找到原型一样,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
Android一词的本意就是“人形机器人”。1886年,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在小说《未来夏娃》中描述了一种人造的女性机器人,自此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更具现代意义的定义范畴。
而彼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实体”人形机器人的问世,还有四十多年的时间。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 ——Televox,并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并不具备行走的功能,但可以抬起接收器“接听电话”。
1933年,西屋公司又发明了一款人形机器人——Elektro,具有躯干、手臂和腿,制作材质复杂多样,包括铝、熨斗的电源线、咖啡壶等。
接下来的再一个四十年间,各国的研发团队仍旧在不断努力,试图研发出功能更为强大的人形机器人,但结果并不甚理想。
直到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机器人—— WABOT-1,它具有两只机械手和两条机械腿,得益于肢体控制系统、视觉系统,以及对话系统,可以进行简单的肢体控制和对话。
此后,一些企业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开始朝着更具“人性化”的方向演进。
1986年,日本本田公司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1986年—1993年,先后推出双足机器人E0—E6系列;1993年,类人型仿真机器人P1诞生,可以模拟人类开关门、搬东西等动作。接下来几年,P2、P3相继问世,身高也朝着人类的方向演进。
2000年10月,仿真机器人P4,即 ASIMO(阿西莫夫)问世,它身高一米二,宇航员造型,能够双脚直立行走,经过不断地迭代、升级,最终版本的 ASIMO已然具备类似人类的步行方式,可以以近9公里的时速奔跑、倒行、跳跃、跟随人类行进等,可以说是机器人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而以四足“机器狗”名声大噪的美国公司波士顿动力,也在持续研发人形机器人。早在2009年便推出了人形机器人Atlas,但直到2013年才具备基本的行走能力。几经迭代后,根据官网视频展示,目前Atlas不仅能够上台阶、后空翻等,而且已经学会了跑步、翻滚、倒立、跳舞等技能,甚至“跑酷”,更有甚者称Atlas已经学会了自主规划路径……
而国内,在小米之前,也有一些人形机器人出现。比如,优必选不断对其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X进行升级,试图让“人形服务机器人最终走入家庭”。
还有达闼机器人,提出要到2025年打造机器人保姆的口号。“大方向是要做人形保姆,希望人形机器人进入到家庭,为人们处理最基础的又不得不做的家务,比如打扫卫生、做饭等,甚至是更进一步,帮忙照顾老人。
但即便人形机器人已经“行动自如”,波士顿动力也不敢轻易“妄言”将人形机器人投放市场。本质就在于,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极其烧钱、费时,却收获甚微的领域,而想要做到“人类朋友”,更是荆棘遍生。
成为人类的朋友,道阻且长
机器人是一个恒热赛道。从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到如今,一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机器人赛道越来越宽。
咨询公司Statista的预测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2022年预计达到6258.15亿元,2028年将达到1115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3%;而202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027.36亿元,到2028年有望达到7054.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10%。
但人形机器人相较现如今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和常规型服务机器人,还有很多难关并未攻克。首先,在结构设计、硬件构成、控制算法、核心性能要求以及零部件选择上,普通工业机器人的关节在2个—10个之间,而人形机器人关节数量预计在40个以上。关节数量越高,意味着更灵活。
此次小米推出的Cyber One身上的关节数量达19个,而特斯拉的“擎天柱”,关节数或将达到40个,这也让大家更想早点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如何。
其次,在“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等方面,现有人形机器人并不能很好地实现。相较于实验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商场等场景中,实际情况都要复杂得多,在行走过程中,如何有效识别障碍并快速进行路径规划,协调自身行为等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验。
对于一个身高、体重都逼近成年人的人形机器人来说,一旦摔倒,该如何将它扶起来都是一个颇具考验的任务。
还有是思维方面。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似乎都可以辅助人类完成繁琐、复杂的工作,为什么还需要人形机器人呢?或许是人形机器人可以在陪伴人类的过程中更具有“温度”,这种“温度”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上,更是内在。
TA可以像人类一样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稳定的情感和情绪,甚至是“超越人类”,规避了人类的自私、欺骗基因,而纯粹善良、利他。
但就目前而言,即使AI技术愈发成熟,可想要真正像《克拉拉与太阳》所描述的那样,人类在橱窗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克拉拉”,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再或者,即使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点,人类又真的敢赋予机器人这一“灵魂”吗?
去年,英国科技公司Engineered Arts发布了其开发的人形机器人Ameca的视频。视频中,在一片寂静下,“沉睡”的Ameca动了动肩胛骨,而后大梦初醒般睁开了双眼,错愕地看着世界。
人形机器人Ameca的“觉醒”(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纷纷看后纷纷表示害怕、毛骨悚然,“这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盲盒吗”……
人类总是这样,对机器人的感情向来错综复杂,既想享受作为“造物主”的优越感,又害怕它们“觉醒”,变成危及自身利益的怪物。
当然,在当下,谈论机器人的“道德边界”也许为时过早。毕竟,目前最为现实的问题是能不能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如果人形机器人只能做到外形“类人”,却找不到合适的商业化落地场景,长此以往下去,也只能沦为展会上逗趣的“吉祥物”,企业新品发布会上赚吆喝的“明星品牌”,又从何谈起人形机器人的“觉醒危机”呢?
此时此刻,又在好奇马斯克即将发布的“擎天柱”会不会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46463052192408
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305e12cb15ec06df2014eb4
http://www.cww.net.cn/article?id=496329
https://www.tmtpost.com/baidu/6230233.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29297022474436
文章版权声明
1 原创文章作者:594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52hwl.com/44030.html
2 温馨提示:软件侵权请联系469472785#qq.com(三天内删除相关链接)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
3 下载提示:如遇蓝奏云无法访问,请修改lanzous(把s修改成x)
4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所有软件信息均来自网络 修改版软件,加群广告提示为修改者自留,非本站信息,注意鉴别